十二公民观后感
看完一部作品后,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,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,写写观后感了。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,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十二公民观后感,仅供参考,大家一起来看看吧。
十二公民观后感1作为话剧导演,徐昂在20xx年交出了一部《喜剧的忧伤》,一战封神;当然,成功的另一半,是陈道明和何冰堪称国内顶尖的演技。如今,徐昂半玩儿票性质地拍出了自己的第一部大银幕作品,而且一玩儿就玩儿把大的,直接翻拍西方法律电影的头把交椅《十二怒汉》,结果,竟然真玩儿出了一座罗马国际电影节的“马可·奥雷利奥”奖杯;这一次,徐昂的获奖感言里最应该感谢的,仍然是这一帮人艺的老戏骨。
从影片的呈现效果看,拉着一帮人艺的话剧演员拍《十二怒汉》,真的是一件不能更靠谱的事儿了。电影《十二怒汉》几乎在一个房间里就拍完了全片,纯靠大段大段的念白来推进剧情,这事儿要放在中国电影圈,除了找话剧演员,连凑齐十二个人都难;而正因为要改编的是这样一部在狭小空间中讲求精确和变化的电影,也确实适合一位摸透舞台法门的导演。
为了适应中国观众习惯和大陆法系的国情,影片首先凭空造出来了一个虚拟的场景:一帮政法大学的大学生因为英美法课程挂科,老师要求家长来校组成陪审员,共同完成课程的期末考试。且不论哪个吃饱了撑的大学老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,也不管是否真的会有家长大老远跑到大学来帮孩子“做作业”,由此就可以看出,为了尽量合理地攒起十二个中国普 ……此处隐藏10837个字……最深刻的,便是碰撞中所必须的阻力。而且是那最不理智,最主观的阻力——三号陪审员、七号陪审员、十号陪审员。他们的不理智来自于主观,生活在社会的底层,并且因此充满戾气。这个从河南来的富二代的身上,已经被大众贴上了“目无尊长”“外来人员”“富有”的标签,而这又恰恰触碰了三号、七号与十号的戾气,从而丢掉理智,一味从众。这很像当今的网络,很少有人在乎真相是什么,他们只知道怎样做自己可以被满足,怎样可以发泄自己对这个社会不满,而那个可怜的生命,则变成少数,成为多数人的沙袋。这几位也是由很好的演员扮演,作为整个影片的进行下去活力。
看到有人说,这是话剧演员在荧幕上过把瘾。我想到了我看到他们的独白的心理活动,确实可以牵动你的心弦,每一个字的语气、气息,脸上是狰狞或是平淡,把握的分寸都可以保持在0.5个毫米内。那是最合适的状态,说出又不说死,给足你的理解空间。
电影配乐从来都是艺术,这部片子让我印象比较深的都是几次钢琴低音的单音,走势是向上,在安静的时候听,他就是希望,并且也起到了把控节奏的作用。
最后,以我拙见,还是谈谈我从电影中看到的思想。我觉得这句话是从那个小卖部老板的嘴里透漏出来的,“他不就是想让我明白,一个孩子的命比冰棍儿重要吗?”。在生命面前,在尊严面前,那些纵容自己的不理智都是低贱的,自己的不理智可能是因为快要融化的冰棍,可能是因为叛逆的孩子,可能是因为眼前的绝望与无助,可这都不应该成为你去伤害他人生命和尊严的理由。
困了,不写了,影片中的老人、医生、保安、被冤判的青年则代表了另一角度,希望有心人得之。
自己的文笔还是很差劲诶,不过写完还挺开心的,《十二公民》,好作品。如果之后有观看者也有想法想要表达,欢迎交流。